类型:B
咸政教报字〔2024〕44号
签发人:丁收卫
甘戈委员:
您在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建议》收悉,现就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市委市政府历来对学校体育和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高度重视,市教育局等部门积极作为,不断采取措施,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学校体育机制,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不断增强学生体质,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一、行政推动,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工作机制
始终坚持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市教育工作的重点来抓。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咸阳市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任务清单》,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建立了学校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学校体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坚持把体育工作作为对学校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综合督导评估。各级各类学校制定了学校体育工作方案,夯实校级领导包抓责任,完善了学校体育工作各项管理制度,逐步构建起行政推动、教体共建、教学研究、活动指导的学校体育管理体系。
二、强化师资力量,全面提升师资水平
统筹整合师资资源,加大增量、提升质量,多措并举配齐配好体育教师队伍,为学校体育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支持。启动实施了中小学体育教师配备三年行动计划,逐年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体育教师。通过在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聘用具备资质的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有体育特长的志愿人员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与高等师范院校签订协议,实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等方式,切实缓解体育教师不足问题。
三、丰富活动载体,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程。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校内加强学生体育活动管理,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列入作息时间安排,确保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中小学生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校外建立了学生体育家庭作业制度,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指导,积极提供优质的锻炼资源,推广家庭体育活动,明确锻炼内容、锻炼强度和时长等要求。深入推进体育、艺术2+1的开展,促进每一位学生逐步掌握不少于2项体育技能。截至目前,我市共创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校92所,全国校园篮球特色校33所。
四、强化体育锻炼,健全完善竞赛机制
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构建市、县、校三级体育竞赛制度和选拔性竞赛制度,进一步完善分学段、分等级、跨区域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促进体育竞赛活动全员化、常态化开展。我市连续七年成功举办了全市校园足球联赛,举办了全市校园“三大球”联赛,联合市体育局举办了“奔跑吧·少年”三人制篮球争霸赛。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学校,积极创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以带动周边地区和学校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体育教学,提高了学生运动竞技水平。
五、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改善体育场地条件。
统筹薄弱学校改造、“两类学校”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普通高中建设县镇学校扩容改造和体育基础设施等中省市建设项目和资金,不断改善学校体育办学条件,升级改造学校操场,实现了操场塑胶化,完善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场地设施设备,全市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
六、与体育部门联合制定培训规划
近年来,我们加强与市体育局的沟通协调,深化招生、培养、竞赛、管理制度改革,优化拓展体育项目,提高训练教学水平,努力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将市青少年体校打造成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立基础教育阶段体育后备人才贯通培养体系,小学、初中、高中组成对口升学单位,开展相同体育训练项目,促进学生体育特长得到长足发展。不断完善竞赛选拔机制和学生运动技能等级评价标准,善于发现高水平、有潜力的体育苗子,畅通学生运动员进入各级专业运动队、代表队的渠道,为全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培养奠定基础。今后,我们将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方面持续加强合作协同,不断完善竞赛选拔机制,为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蓄力赋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